老子学院

老子学院 德道根文化园地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修身趣谈 >

黄老思想中“性命”与“道德”养生

时间:2011-05-29 21:07来源:第五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 作者: 周迎凤 点击:
黄老思想中性命与道德养生 周迎凤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一中 【摘要】 黄老思想在先秦至西汉初期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显学,并且在汉初统治者的应用下,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:文景之治。但是,黄老思想不仅包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,还包含有深刻的修身和养生思想。在当

黄老思想中“性命”与“道德”养生

  周迎凤
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一中 
 
【摘要】  黄老思想在先秦至西汉初期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显学,并且在汉初统治者的应用下,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:“文景之治”。但是,黄老思想不仅包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,还包含有深刻的修身和养生思想。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,伴随着改革的深入,我国发展中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,面对利益分配的不平衡,因社会心理失衡的暴力事件、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加。从个人角度讲,面对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,因社会保障尚不完善而造成的生存压力愈加严重,因此而产生的心理疾病、亚健康状态的群体也在逐渐增加,如果能够挖掘传统黄老思想中蕴含的优秀的养生观念,并广泛地应用与社会,无疑会对个人健康、社会和谐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。黄老思想中对于性命双重结构的深入表述,启示我们养生必须注重从精神和形体两方面着手,并且特别注重对精神的养生。这种养生的根本要求就是坚持《黄帝四经》和《老子》中强调的尊道贵德,修心为上,守一不离的理念,具体的养生方法可以以静坐养神,诵读经典为依托,在体验天人合一的境界中,达到促进身心和谐的养生目标。
【关键词】黄老思想;修身;性命双重结构;道德;德的品格与能量的双重性;修心;守一
 
【正文】
“黄老”一词,首先出自《史记》,“申子之学,本于黄老之学而主刑名”;又说慎道等人“皆学黄老道德之术”。简单讲,黄指黄帝,老指老子,在先秦至西汉初期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显学,先秦诸子包括史书,如《管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国语》等都推崇过黄帝思想,并且被汉初统治者所应用,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:“文景之治”。黄老思想被后来人归于道家思想,冯友兰先生也认为“黄老之学的精气说是道家向唯物主义的发展”。后世的阴阳家,法家,兵家甚至儒家,都多多少少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。“黄老思想有两个要点:一个是治身(养生),一个是治国”并且,二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辩证统一的,统一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修身”观念。只有“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”② 。而养生、修身的理论前提,则是理解生命的双重结构理论。本文就这一理论试做一番解析,希望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华应用于当前社会生活,服务于人们养生、乐生的需要,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。
一、黄老养生思想的理论依据:生命的双重结构模式
2011年是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开局之年,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,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。伴随着改革向社会各领域的纵深发展,我国发展中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,因利益分配的不平衡,导致社会心理失衡而产生的暴力事件、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加。从个人角度讲,职场竞争日益激烈,就业和物价等因素造成的生存压力愈加严重,因此而产生的心理疾病、亚健康状态的群体也在逐渐增加,解决此类社会心理问题和个人健康问题,应该学习黄老思想中蕴含的养生观念,运用其优秀的养生方法,促进个人身心健康,促进社会和谐。研究黄老思想最主要的经典就是《黄帝四经》、《黄帝内经》、《老子》以及战国时齐国稷下的黄老学派的代表作《管子》中的四篇:“白心”“内业”“心术上”“心术下”。这些经典最主要介绍了养生(修身中的重要方面)和治国思想。
养,《说文解字》曰:供養也。从食羊聲。” 生,《说文解字》:“進也。象艸木生出土上。凡生之屬皆。”简单讲,养生就是供养,养护我们不断生长的生命本身。但是我们的生命不是仅有有形的身体,而是具有“性”、“命”的双重结构模式。其中,“命”体系统有质有形的特征便于我们理解认识,包括我们生理层次的细胞、血液、组织、器官等。但是,生命的性体系统虽然肉眼不见,但是与命体系统一样,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庞大的系统。关于这一系统的理论,最经典性的记录都在《黄帝内经》和《老子》之中。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中说:“神炁舍心,魂魄毕具,乃成为人。”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中还说:“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肾藏精志也。”这些阐述都说明了生命的有形躯壳中,还存在着无形的性体系统。《黄帝内经》曾将“德、炁、生、精、神、魂、魄、心、意、志、思、智、虑”等这些虚态的无中的现象全部归纳为性体系统范畴。《黄帝内经》曾经指出: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今时之人不然也,以酒为浆,以妄为常,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,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,起居无节,故半百而衰也。”这些精辟的论述,都无一例外地始终把握住性与命而论,强调“形与神俱”,生命具有双重结构性,有形与无形协调统一,互为依存而共同构成生命。太极图的结构形态,所表述的就是生命的基本结构模式,《老子》中说:“知白守黑”,“抱阴负阳”,这都是在告诫我们,要想认识生命、把握生命和命运,不仅要知道、深入研究和掌握生命的命体系统,更关键的是要牢牢地守住、全面把握住生命的性体系统。将生命的性体系统作为重点而“守黑”、“抱阴”。我们经常讲的“精气神”就是属于性体系统。他们和有形的肉体组织共同构成了我们的“生命”。因此,我们的养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。一方面,注重维护命体的健康,通过五色、五味、五谷的调和,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均衡;饮食不可过饥或过饱,而要适度:“凡食之道:大充,伤而形不臧;大摄,骨枯而血冱。充摄之间,此谓和成。”③并且,要结合四季寒暑的变化合理安排饮食起居:“起居时,饮食节,寒暑适,则身利而寿命益。起居不时,饮食不节,寒暑不适,则形体累而寿命损。”④这些优秀的养生思想对于当前的白领精英,过度透支精力体力,终日伏案工作的群体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。但是,黄老养生思想更为重要的则是要维护性体系统的健康,这些思想才是养生的核心。
二、黄老养生思想的核心:道德修身
维护“精、气、神”等性体系统的健康必须修养道德,因此黄老思想又被称为“黄老道德之术”。黄老思想的道德是指什么呢?首先,先秦时期的道和德是两个概念,在《黄帝四经》与《老子》中多有论述。《黄帝四经.十大经》中认为“道”:“道無始而有應。其未來也,無之;其已來,如之。”⑤《黄帝四经.道原》:“故未有以,萬物莫以。故無有形,大迵(同)無名。” ⑥《老子.德篇》讲:“道生一,一生二,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中气以为和。”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本,万事万物都是道所化生的。但他无质无形,不可言说。那么,德是什么?《老子.德篇》讲: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;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;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,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,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,则攘臂而乃之。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是义而后礼。夫礼者,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。前识者,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。是以大丈夫居其后而不居其泊,居其实而不居其泊,故去彼取此。”这一章历来是研究老子的众多学者非常重视的一章,多数学者认为,这是老子的社会历史观,老子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逐步退步的过程。但我个人认为,老子这一章内容主要说明了人类精神领域总体上是逐步下滑的,是一个离道失德的发展过程。“人类离得失德以后,就进入了一个心性无明而逐步下滑的社会发展规律之中。⑦”从老子的论述之中,我们可以发现德有层次性,德有上下之分,下德就是德分化为五的的形态:即后世儒家强调的无常: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”从传统讲,信为土德,从四时讲,土寄旺于四季,往往和其他德行相结合。从社会发展来讲,当社会治理主导从仁、义、礼变化时,信德也是逐步下滑的,人与人更加不信任,社会的诚信越来越稀薄,于是,社会的管理者往往从个人主观意识出发,带有明显的主观随意性,“前识者,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。”真智就变为“愚”智,就好像2008年爆发在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,率先在美国的金融系统爆发,而美国金融系统的产品和服务,似乎被设计的非常完美,但最终在一个节点上,出现了多米诺骨牌式的溃败。又如国内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,运用化学方法,实现蛋白质测试值的升高,看似非常聪明,实际又必将成为人民的罪人,被历史和人民唾弃。因此,从修身角度讲,修德首先应当从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出发,特别从信德开始重建,日三省乎己,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气,从品格上逐步使五德完善,正所谓“反也者,道之动也。”由下德而上德,上德是修养德行达到较高的层次所表现的淳和朴素的状态。如《老子.德篇》所言:“含德之厚者,比于赤子。”拥有上德的人,会让人感到像婴儿一样平易和亲近。那么,道和德的关系是怎样的?道、德与万物的关系又是怎样的?《老子.德篇》又讲:“道生之而德蓄之,物形之而器成之,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。”道无形无名,却是化生万物的根本和源头,也是生发德的根本;而使具体的有质有形的万物生发变化的能量形态则是德。由此,可见德除了具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品格性,还有我们所不熟知的能量性。德具有品格与能量的双重性。《黄帝内经》讲:“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在我者气也,德流气薄而生者也。”德以炁(道家以天德为炁,散为地上五谷之中为气)的物质方式,营养、滋养着人们的精神系统、性体系统。因此,我们只有获得了较多的“德”能量,生命的性体系统才能更有活力,生命也就会更健康。而获得更多“德”能量,必须提升“德”的品格。德的品格就好像是容器,容器越大,容纳的德的能量才能越多。因此,黄老养生思想必然以修身为根本,以修德归道为核心,为方向。如《老子·德篇·善观》所言:“修之身,其德乃真;修之家,其德有余;修之乡,其德乃长;修之邦,其德乃丰;修之天下,其德乃博。”修德从下德的“仁义礼智信”开始,修至五德淳和归一,逐步修道、证道、了道、成道,从而实现从庶人至贤人、圣人、至人、真人的境界。这与《大学》中的“三纲领、八条目”一样,从修德的层次讲,必须从“正心、诚意” 开始,才能最终实现“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”。因此,传统的修身要求必须要经常反省自身,哪些与五德有差距,并不断更正,才能不断修德归道,养生才有根基和活力。
三、黄老养生思想的具体方法:修心为上,执一为牧
修身与修心是一个过程,只是修身必须以修心为统帅。《黄帝内经》讲:“心为神脏,脑为神腑”心是性体系统的家园,只有家园舒适,性体系统才会在命体中存留,我们的生命才能健康。《管子·内业》讲: “灵气在心,一来一逝”,“其往不复,其来不舍”精气的丧失,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,影响人的身体健康。那么如何修心?《管子·内业》讲: “凡心之刑,自充自盈,自生自成。其所以失之,必以忧乐喜怒欲利。能去忧乐喜怒欲利,心乃反济”。《老子.德篇》讲,五色令人目明;馳騁田臘,使人心發狂;難得之貨,使人之行妨;五味使人之口爽;五音使人之耳聾。” “刑”与“法”通, 有了“心法”,就有了调心养气的法门,人心就充满了精气。之所以会失去精气,完全是由于人的忧乐喜怒欲利所致;如果能够去除忧乐喜怒欲利的缠绕,就能使心恢复到充满精气的状态。《管子·内业》还说:“敬除其舍,精将自来。”这里的“除”,就是要除去对人体具有干扰作用的那些过度的情欲,精就可以充盈起来。由此,我们可以看出,修心,从品格要求就必须对照德的要求,对超过德的要求的私心贪欲逐步清除;这是我们修心的前提和基础,从修心的动力而言,修心的方向就是完善自己,使自己成为传统道家、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:“圣人”。我们每一个平凡人都有成圣成贤的潜质,没有成圣贤,只是没有依据道德的要求进行修养。那么,自己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和幸福人生,就必须心怀天下,做到“以百姓之心为心”,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按照道德的要求,“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”,一就是德,在修养自身道德的过程中影响家人,影响社会,实现“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”。只有如此,才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。也就实现了“养生”与“治国”的统一。同时,依照能量的要求,以调身、调心、调息为静坐修身的前提, “塞其悶,閉其門,和其光,同其尘,坐其兌而解其紛。” 采用“经典诵读”、“呼唤非恒名”的双可教育方法,“守一法”,(详见熊春锦先生著作《东方龙文明的文化与教育》)⑧运用“光、音、气”等“德”的能量,补充自己五脏缺损的精气,尊道贵德,守一(德)不离,我们的生命健康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补充,肌体抗病防病的能力才会不断提升。最终达到我们“养生”“乐生”的目标,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健康。
 
①冯友兰著 《中国哲学史新编》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年
②《大学》
③《管子·内业》
④《管子·形势解》
⑤⑥陈鼓应著 《黄帝四经今注今译》商务印书馆2007 年6 月版
      熊春锦 《中华国学道德根》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年1月版
      熊春锦 《东方龙文明的文化与教育》 团结出版社 2010年11月
      《老子·德道经》《黄帝内经》
(责任编辑:admin)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顶一下
(35)
94.6%
踩一下
(2)
5.4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用户名: 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栏目列表
推荐内容